預防保健*《疾病衛教》兒童6大常見病毒感染症狀、防疫方法一次搞懂

19 May 2021
預防保健*《疾病衛教》兒童6大常見病毒感染症狀、防疫方法一次搞懂

小孩發燒就醫9成因病毒感染!威脅孩子健康的病毒所造成的症狀很相似,常讓人措手不及,而戴口罩、酒精消毒並非對所有病毒都有效。本文彙整兒童6大常見病毒特色,教導基本的分辨方式,並提供家長正確有效的抗毒殺菌方法。

 

兒童6大常見病毒感染症狀、防疫方法一次搞懂

在台灣,病毒四季輪流流行

一年四季病毒高峰期輪流來「夏有腸病毒,冬有流感」真的是這樣嗎?其實這句話只說對一半,指的只是病毒流行的高峰期,在台灣,根據衛福部疾管署2019年新聞稿,就算是夏天也有流感的案例,但的確不少病毒都有各自喜歡的季節,當季更要特別注意:

  ● 天冷(秋冬~早春):腺病毒、病毒性腸胃炎、流感 
  ● 天熱(夏秋):腸病毒
  ● 不分季節:人類疱疹病毒(例:疱疹性齒齦炎、玫瑰疹)
  ● 待研究:COVID-19 

 戴口罩、酒精消毒,不是對所有病毒都有效

掌握全校防疫方法

除了肥皂濕洗手、消毒水環境消毒、不碰眼口鼻能避免被病菌感染,70°C以上的高溫也能同時殺死病毒與細菌,所以食物充分加熱也相當重要(由於腸病毒能藉由糞口傳染,病童內褲也可以泡熱水消毒)。另外,在人多密閉空間戴口罩雖然對非飛沫傳染的病毒(例如諾羅、輪狀病毒等)沒有用,但對大部分的靠呼吸道症狀傳染的疾病都是有用的,自從COVID-19流行,大家配合防疫政策讓台灣其他傳染病的就診數也跟著減少,現在正是讓全家人一起養成衛生好習慣的時機。

兒童常見6大病毒症狀一次看

小孩生病時,現在爸爸媽媽最常做的,就是去搜尋引擎輸入「小孩 發燒 拉肚子」,但疾病管制署、各家醫院的衛教宣導卻常常被品質不穩定的內容農場網站掩蓋。為此,親子天下彙整了疾病管制署、各家兒童醫院等傳染病介紹資訊,將各類病毒造成的症狀特徵與差異一次釐清。

 

孩子發燒生病時,爸爸媽媽要特別注意觀察孩子有無「全身倦怠」的症狀,若孩子吃了退燒藥後還是沒精神、活動力低、手腳無力,就有可能是重症率高的疾病。

發燒、拉肚子:是腸胃炎、腺病毒還是流感?

  ● 諾羅或輪狀病毒:以腸胃症狀為主,不會有呼吸道症狀,也可能合併發燒、寒顫、頭痛、倦怠、肌肉痠痛。因為症狀以嘔吐腹瀉為主,照護時要注意補充水份。

  ● 腺病毒:和流感症狀很像,都會發高燒、咳嗽、流鼻水等,較特別的是可能會有結膜炎(紅眼)、腸胃炎的症狀,不過最大的差別還是在於因腺病毒感染感冒的孩子活動力和食慾都不錯。

  ● 流感病毒:主要症狀為發高燒、疲倦、咳嗽喉嚨痛,也可能流鼻水,若是B型流感也更容易出現腹瀉、肌肉痠痛等症狀。若疑似得到流感,要儘快就醫並依醫生囑咐服用流感特效藥,發病頭兩天吃抗病毒藥物最有效。

  ●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症狀以發燒、四肢無力、乾咳為主,也可能會呼吸困難,其他也有部分個案有腸胃症狀(多為腹瀉)或嗅、味覺喪失。較特別的是國外也有醫師發現部分無症狀感染的兒童、青少年四肢末端長水泡,台灣也有確診案例身體上出現水泡。

發燒、嘴裡長水泡、身體長疹子:腸病毒還是疱疹病毒?

腸病毒、疱疹病毒差在哪?

  ● 人類疱疹病毒:
疱疹性齒齦炎:和腸病毒症狀都是發燒、口腔長水泡,不同的是人類疱疹病毒造成的疱疹性齒齦炎會讓牙齦腫脹,輕觸牙齒就會流血,也會有口臭。

  ● 腸病毒:發燒、咳嗽流鼻水、嘔吐腹瀉通通有!比較特別的是可能會造成疱疹性咽峽炎或危險的手足口病,口腔裡會長很痛很痛的水泡,若是手足口病,同時手腳也會出現小水泡。另外,5歲以下的寶寶更要注意腸病毒的4大重症前兆,若有相關症狀要儘快送醫。

對健康的成人而言,並非被病毒感染就一定會出現症狀,沒有症狀、少了警覺,可能因此傳染給沒有出門的寶寶,所以大人回家後還是要落實洗手、換過乾淨的衣服之後再抱小孩,好習慣別因為防疫解封跟著解禁!

防疫新生活: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經過這次COVID-19全球大流行疫情,大家對病毒都多了一份警惕,也因為大家接收了許多對新冠病毒的資訊介紹,才能減少恐慌、正確防疫。唯有充分的認識與我們共存的這些病毒,建立正確的觀念、持續良好衛生習慣,好好落實「防疫新生活」,將來不管遇上什麼病毒流行,或是孩子有什麼樣的症狀,才不會因為恐慌而不知所措。

 

文章出處:親子天下

忘記了你的密碼嗎?請撥打服務專線03-532-2222,與我們連絡。